小米YU7一上市就成"顶流",订单爆单的同时,舆论场也跟着热闹起来。
最近关于"车规级纸巾盒卖169元"和"智能座舱用消费级芯片"的讨论,成了友商和网友的"吐槽大会"。
但仔细扒拉扒拉这两件事,有些争议真没必要上纲上线,有些质疑倒值得聊聊。
先说那个被骂上热搜的"天价纸巾盒"。雷军在直播里解释过,这玩意儿是按车规级标准做的,能扛住90多度高温,工艺复杂所以成本高。
169元的价格确实不便宜,但车规级配件本来就比普通消费品贵——你去看看其他品牌的车载第三方产品,价格也差不多。
更关键的是,这玩意儿是可选配件,嫌贵完全可以不买,没必要因为一个非必需品就否定整车。那些揪着纸巾盒骂"割韭菜"的,要么没搞清楚状况,要么就是故意带节奏。
真正值得聊的是智能座舱芯片的问题。小米YU7用了骁龙8Gen3消费级芯片,有网友质疑:"车规级配件都做,为啥芯片不用车规级?"这里得先理清两个概念:车规级芯片和消费级芯片的核心区别在可靠性——车规级能耐高温低温,寿命更长。
但小米这颗芯片是给车内娱乐系统用的,使用场景并没有那么苛刻的环境,理论上消费级芯片确实能满足需求。更何况,小米给这颗芯片做了单独封装,耐高低温性能可能比普通消费级更好,当然具体效果还得看实际使用反馈。
那为啥小米不用车规级芯片?原因有三:一是性能,目前最强的车规级芯片高通8295,性能还比不上骁龙8Gen3,用后者能让智能座舱体验更流畅;二是成本,车规级芯片研发和制造成本更高,用消费级芯片能压低整车成本;三是小米自研的玄戒O2系列芯片已经在路上,未来肯定会替换成自研芯片,现在用骁龙8Gen3算是过渡方案。
其实特斯拉、国内部分车企也在用消费级芯片做智能座舱,这早不是啥新鲜事。芯片到底行不行,最终得看实际使用中的稳定性。如果小米的封装技术能保证芯片在车内环境长期稳定运行,那用消费级芯片反而成了"性能优先、成本可控"的聪明选择。
说到底,这场争议里,吐槽纸巾盒的更像是"为黑而黑",毕竟非必需品的价格争议没必要上升到整车;质疑芯片的倒有几分道理,但也得结合实际使用场景和技术细节来看。汽车行业的技术路线从来不是非黑即白,与其跟着节奏骂,不如等用户用上几波再下结论。毕竟,市场和时间才是检验技术好坏的最公平标尺。
财盛证券-股票配资广东-网上配资APP-线上股票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